太阳集团www0638vom|首页(欢迎您)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人才培养 > 硕士生培养 > 正文

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更新时间:2018-09-07 16:19:30点击次数:5970次字号:T|T

城乡规划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33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城乡规划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在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乡村规划与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动态与趋向,掌握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好的理论研究能力、较为扎实的规划设计基础、较为全面和综合的知识结构,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与各类规划设计人员合作进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 区域发展与规划

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以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以及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特色。

2)区域分析与规划模拟研究。强调区域经济学与景观生态学、3S技术、系统工程等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探讨区域分析的定量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重视虚拟技术在区域内在机制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3)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区域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分区与协调机制、生态敏感区保护和空间管治为主要研究内容,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空间优化与生态补偿研究为重点。

2. 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

1城乡资源评价与管理法规研究。探索3S技术在城乡资源调查中的运用及软件二次开发,研究城乡资源调查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城乡资源评价的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城乡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探索城乡资源管理的模式、体制与运作机制,为城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法律基础。

2城乡规划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3S技术及相关地理动态模拟工具,分析特定时段内城乡资源承载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资源承载力对城乡规划造成的制约问题,研究城乡空间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机制,探索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实施策略。

3. 城市规划与设计

1)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探寻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特征与规律,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探索能够有效应对城市空间重构与结构转型的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研究城市快速重构背景下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优化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探索3S等新技术工具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模式研究。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探寻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道路交通规划之间的协调和优化整合机制,研究公共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城市居民日常出行方式与城市交通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模式、管理机制及技术支撑体系。

4. 乡村规划与设计

1)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重点研究乡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遥感与GIS技术系统分析乡村空间形态与结构,指导乡村集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乡村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重点研究乡村景观与生态规划理论,保护和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提高乡村生存环境质量,并增加其经济、生态、美学等综合价值。

3)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重点研究乡村社会型与工程型基础设施规划及相关管理模式,生态脆弱地区的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和学时要求

    总学分最低为32学分(含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12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生,需要补本科生课程,

其成绩可减半登记学分,且不占应修32学分的总学分。

硕士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及学分

最低

学分

学位课

A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

833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7学分

83321-1  英语(上)

3学分

83321-101英语(下)

2学分

B类课程

基础理论课

13602区域发展理论

2学分

5学分

13603城乡规划理论

2学分

13604现代风景园林发展

1学分

13605生态学与规划设计基础

2学分

C类课程

专业基础课

区域发展与规划;

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

城市规划与设计;

乡村规划与设计

13606区域发展与分析

2学分

6学分

13607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2学分

D类课程

专业课

区域发展与规划;

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

城市规划与设计;

乡村规划与设计

13608城乡规划

2学分

13474城市设计

2学分

非学位课

D类课程

专业课

13614城乡规划研究进展及方法

2学分

12学分

13615乡村生态修复技术

2学分

13616乡村规划设计

2学分

13617乡村规划理论与方法

2学分

13618城镇景观风貌规划设计

2学分

13619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

2学分

13476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3学分

13620风景园林设计理论

1学分

1338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学分

13400园林建筑设计

2学分

13621风景名胜区规划研讨

3学分

13622风景园林新技术及应用

2学分

13623植物景观规划与设计(暂不开)

3学分

E类课程

选修课

93301文献检索与利用

1学分

93302科技写作

1学分

必修非学位课

83373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

实践环节

2学分

2学分

五、培养方式和方法

具体内容可结合学科情况,并参见《指导意见》进行制定)。

六、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或技术服务、或社会调查。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或20个工作日,以培养硕士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辅助导师参加大学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硕士生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

导师和学科组应积极要求组织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记1个学分(此学分可抵充实践环节的学分),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10次及以上学术报告(讲座)。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有利于因材施教,也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考核,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行人才分流。

考核时间一般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

考核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等方向的表现;业务方向主要是课程学习、外语水平、文献综述、实验操作能力、开题报告及写作表达能力。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35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进行。

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缴费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

八、学位论文

(具体要求可结合学科情况,并参见《指导意见》进行制定)。

(编辑:院办)

Baidu
sogou